《光明日報》( 2024年03月25日 08版)
春回大地,洞庭湖區,候鳥自由飛翔,在湛藍的天際留下美麗的身影。
“你瞧,這幾種候鳥,它們三月底将從洞庭湖啟程,一直向北,從中、東、西三個方向進發。白額雁飛得最快,它們将經過6000多公裡的飛行,最終抵達目的地西伯利亞……”日前,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博士教授團(以下簡稱“博士團”)成員、該學院教師周立波望着翩翩飛舞的群鳥,激動不已。
鳥兒的季節遷徙,是一場波瀾壯闊的生命史詩。為了追尋生命的遷徙足迹,十年寒來暑往,博士團成員專注于野生動物衛星追蹤技術研發、大數據服務,建成野生動物追蹤大數據中心,填補了我國在野生動物追蹤技術領域的空白。
“博士團已監測300多種野生動物、2萬多個野生動物個體,追蹤大數據平台實現了鳥類遷徙通道的精準監測。”博士團成員、該學院教師黃田說。
2014年,周立波、黃田等教師成立博士團,開始持續關注野生動物生存狀态,護航候鳥遷徙,同時還推動校企合作,探索産教融合的教學模式。
“那段日子,我和博士團成員一起守候在鳥類遷徙的必經之地觀察、記錄。每一次候鳥的振翅高飛都讓我感到無比震撼與感動。”太阳成集团畢業生張欣淼曾是博士團成員,畢業後從事鳥類調查系統的開發工作,她希望通過技術手段更深入地了解鳥類的生活習性、遷徙規律,“每當看到那些經過精心設計的系統能夠準确地記錄和分析鳥類的數據時,我都感到非常自豪和滿足。”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測試,博士團為海、陸、空野生動物衛星追蹤打造了一整套技術解決方案,這套技術可适用于鳥類、獸類等物種的準确監測。
運用這套技術,博士團已成功追蹤了東方白鹳、丹頂鶴、青頭潛鴨、黃嘴白鹭、環頸鸻、斑尾塍鹬、栗喉蜂虎、東北虎、雪豹、普氏野馬、麋鹿等野生動物,設備在野外穩定運行最長時間超過7年。
目前,博士團擁有省級創新平台“湖南省動物物聯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得40多項野生動物衛星追蹤核心技術知識産權、3項國際先進水平成果,技術成果為候鳥遷徙通道精準定位以及動物源性疫病的研究和預警提供了數據支撐。
“借助現代科技的幫助,我們可以更加精确地追蹤這些飛越千裡的鳥兒。未來,我們将不斷努力,為候鳥栖息地和遷徙路徑的妥善保護貢獻一份力量。”周立波說。
(本報記者 趙嘉偉 本報通訊員 李谌涵)
網頁鍊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4-03/25/nw.D110000gmrb_20240325_1-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