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當前位置: 學院首頁 >> 科學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湖南日報】博士教授的那些“鳥事”
2024-04-08  

44日,《湖南日報》第4版(要聞版)報道太阳成集团博士教授團十年來專注于野生動物衛星追蹤技術研發。

 

 

本網訊 44日,《湖南日報》第4版(要聞版)報道太阳成集团博士教授團十年來專注于野生動物衛星追蹤技術研發,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建成了全國最大的野生動物追蹤大數據中心。全文如下:

 

太阳成集团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建成全國最大的野生動物追蹤大數據中心——

博士教授的那些“鳥事”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雷鴻濤 通訊員 李谌涵

每年4月的第一周為“愛鳥周”宣傳日。對于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博士教授團隊成員周立波、黃田來說,“鳥事”是他們已經研究了10年的大事。

“每年的2月至5月,這些候鳥陸續從洞庭湖啟程,一直向北,飛向它們的‘詩和遠方’。”43日,在課堂上,周立波教授通過團隊研發的衛星追蹤設備,用大數據四維動态演示視頻,精準描繪候鳥遷徙的詳細路徑及其生境狀況,讓學生跟候鳥去“打卡”。

解決外國“卡脖子”問題

2014年,我在讀博的時候,和導師做了一個科研項目,研究洞庭湖小天鵝栖息地的保護與恢複。”黃田博士回憶,當他們想追蹤小天鵝白天、晚上都待在哪兒時,發現野生動物衛星追蹤設備主要依賴進口,每套價格高達4萬元。且設備存在數據維度單一、小型動物适應差、通信盲區多等問題。

“必須解決外國‘卡脖子’問題。”周立波、黃田等人一拍即合,在湖南注冊成立湖南環球信士科技有限公司,主攻野生動物追蹤技術,探索産教融合的教學模式。

如今,博士教授團隊研制出來的野生動物衛星追蹤設備,最輕的隻有1克多,最重的70克,在業内“遙遙領先”。

“團隊開發的産品具有北鬥定位、生命體征監測、視頻拍攝、圖片拍攝、聲音錄制等功能。可通過北鬥、VHF(甚高頻通信系統)、5G物聯網、小衛星等方式進行信息傳輸。”周立波介紹,這些設備可防水、抗強紫外線,适應零下40攝氏度至70攝氏度超寬溫工作,适用于絕大部分鳥類,打破了野生動物追蹤技術國外壟斷。

野生動物衛星追蹤設備工作年限一般為2年至3年,最長的已經工作7年。“産品的外殼、能源、通信等,相關技術都處于全球行業領先地位。”黃田說,以産品的能源為例,團隊經過不斷嘗試,成功探索出“太陽能+蓄電池”能源供應方案,續航時間可達5年以上。

不僅是鳥類,團隊也為海、陸、空野生動物衛星追蹤提供一整套技術解決方案,開發并定型50多款産品,占領國内80%的市場份額。

數據的價值越來越凸顯

博士教授團隊建成全國最大的野生動物追蹤大數據中心,填補了我國在野生動物追蹤技術領域的空白,保障野生動物追蹤數據及相關敏感地理環境數據的信息安全。

野生動物追蹤大數據中心,實現鳥類經度、緯度、高度、時間、氣象五維遷徙通道的精準監測,已監測300多個野生動物物種、2萬多個野生動物個體。

團隊以公司為依托,已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全國鳥類環志中心、荷蘭格羅甯根大學等300多家科研機構、高校及自然保護區建立合作關系。團隊的先進技術被美國、俄羅斯、德國等國家廣泛應用。

目前,該公司擁有省級創新平台“湖南省動物物聯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得40多項野生動物衛星追蹤核心技術知識産權、3項國際先進水平成果。

黃田告訴記者,根據監測平台的實時數據,目前連續飛行最長的物種是斑尾塍鹬,它們從北半球的美國阿拉斯加穿越太平洋直達南半球的新西蘭,11天連續飛行距離達1.1萬多公裡,被稱為“鳥中馬拉松冠軍”。遷徙路線最遠的屬大杜鵑,從非洲南部沿印度洋海岸線一直飛到我國東北繁殖後代,再回到非洲南部度冬,一年飛行超過3.36萬公裡。遷徙速度最快的是“短跑冠軍”紅嘴鷗,在南海,它借助氣流飛行時速達230公裡,與普通高鐵時速差不多。

“随着國家對生态文明建設越來越重視,數據的價值越來越凸顯。”黃田介紹,通過分析鳥類的各種數據,可以對動物疫情進行監測預警,如禽流感的傳播趨勢等。

“鳥撞飛機”事件時有發生。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知道候鳥在什麼時間段、什麼位置、以什麼速度經過天空。航空公司可以據此避開遷徙的鳥類。

 

關閉窗口